一江山岛战役老兵口述史
黄甫南:我当通讯兵的那些年
背景介绍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陆海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是我军和国民党军之间最后一场具有战略意义的决战,一举奠定当今台海格局。三军共有11000多人参与了这场战役,454位战士壮烈牺牲。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台州玉环,就生活着一位一江山岛战役的亲历者黄甫南。于是摄制组立刻赶赴玉环,采访这位低调的老兵——黄甫南。
姜洪生
黄甫南,浙江乐清人,1932年出生,1950年参军,一江山岛战役时任华东公安16师通讯兵,1982年任玉环县公安局副局长。1984年任公安局政委,直至退休。
最初的革命生涯
1932年,黄甫南出生温州乐清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岁丧母,12岁丧父,他跟着婶婶一路乞讨到了玉环。在玉环,年幼的黄甫南加入了中共地下儿童团。
黄甫南年纪小又机灵,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经常往返于国民党统治区为地下党张贴标语、传递情报。
“我的儿童团团长叫林森火,是全国十三位著名少年英雄之一,他对我影响特别大。”黄甫南说,林森火引领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0年,林森火在一次与国民党的战斗中为传递情报而牺牲,也是在这一年,黄甫南正式加入了解放军。
备战一江山的过程
1952年,黄甫南所在的华东公安16师,从上海调至海门(椒江),做为一江山岛战役的预备队,积极备战。他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
1954年秋天,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一江山岛海域内悄悄划进一艘小渔船,在海中央悄无声息地放下两个人,随后立刻返航。他们随着汹涌的海波漂游了3个多小时,终于在一江山岛一处隐蔽的岸滩登陆,随后就消失在岛上沉沉的夜色中......
这两人就是我军侦察科科长宗宝岐和参谋邹维义,为了侦察情报,他们不惜以身犯险,孤军深入一江山岛。宗宝岐和邹维义在岛上和蒋军朝夕相处了整整两天,白天躲着山洞里啃干粮,晚上趁着守军休息时再出来活动。晚上放露天电影时,他们还远远地伏在山头跟着蒋军一起看,没有被任何人发现。
第二天晚上,他们带着收集来的详细情报,再次跃入海中,登上了接应的渔船,趁夜离开。直到战役结束,被俘的蒋军还在惊叹我军的料事如神,根本没有意识到曾有人提前来侦察过一江山岛。
不过这一切目前跟黄甫南还没什么关系,此时的他正在山林间勤勤恳恳地立杆。“我们那时指挥全靠电报和电话,但是通讯环境很差,电话基本没有。”黄甫南负责在战前架设军用专线,从临海到宁海,70多公里的距离,他和战友们每隔百米立起一根杆,在高山、密林、荒野和河流间,架起军队指挥沟通的桥梁。
通讯兵的参战经历
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岛登陆战正式打响,东海之上炮火连天。而在陆上大后方,黄甫南正和他的战友们紧张地守在不同的线杆下,保障战时通讯畅通。
他听不到战场的声音,只有头顶的电线在蓝天下静默无言。但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奔腾的电流带着一道道命令在头顶的线路中呼啸而过,奔向远方的战场,化作喷射的子弹打进敌人的胸膛。
1955年2月11日,黄甫南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他和战友们正在看慰问演出,忽然收到命令:“立刻集合,准备战斗!”当天晚上,他就坐上了前往大陈岛的登陆舰。
大陈岛上的战后工作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艘满载解放军战士的登陆艇穿破晨曦的薄雾,停在上大陈岛的码头。船还没停稳,一个挎着冲锋枪的年轻战士第一个冲上了岛,他就是黄甫南。
不过,黄甫南并没有迎来意料中的攻击。岛上静悄悄的,他环顾四周,到处是破破烂烂的铁皮房子,没拆封的面粉和罐头散落一地,一个人也没有。
“后来我才知道,国民党跑了,把老百姓也带走了。”黄甫南说,国民党在岛上埋下许多美式地雷,光上大陈就发现了2800多个,工兵连有6人在排雷中牺牲。直到战后第四年,还不断有地雷被发现。
黄甫南在岛上负责回收利用国民党留下的器材设备,构筑上下大陈岛之间的通讯线路。他和战友在有限的条件下独创了用普通线路敷设海底电缆的技术,受到了南京军区的表扬。
黄甫南一直在大陈岛上呆了8年,直到1964年才返回大陆。他把这段经历深埋心底,直到67年后,才再次向我们讲起。“我只是一个通讯兵,没有做什么大的贡献,牺牲的那些烈士才是真的英雄。”黄甫南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