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歌》系列
背景介绍
如今,距离一江山岛战役已经过去了70年,曾经的战士们或黄土埋骨,或青丝成雪。为抢救性记录参战老兵影像,还原真实历史,自2019年起,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启动《英雄之歌》老兵口述史系列纪录片拍摄,已完成四部纪录片制作,共采访拍摄了94位参战老兵。
现在,我们续写英雄篇章,启动了第五部《英雄之歌》的拍摄。战场之上,既有胜利的荣光,也交织着负伤与牺牲的悲壮。在此次拍摄中,我们寻访到老兵康万合。他亲历了太多生离死别,从目睹战友倒下,到自身身负重伤。透过他的口述,我们得以触摸战场的残酷底色,更感受到穿透生死的那份战友情深。
康万合
1934年12月14日出生于山东惠民,1953年1月入伍,曾参加抗美援朝。参加一江山岛战役时,任20军60师180团1营7连步兵。
战火淬炼与生命接力
1955年1月18日14时30分后,康万合所在的登陆艇在距岛礁约百米处按计划开始抢滩登岛,战士们跃入海中,奋力泅渡。时值寒冬,冰冷的海水瞬间浸透棉衣,登岛后,湿透的棉衣又在寒风中结成冰,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康万合随部队激战至深夜10点多。当他们攻占一处高地后向下冲锋时,一颗炮弹在他左侧猛然炸响,康万合瞬间失去知觉,倒了下去。他在战场上躺了一夜,无力呼救,自觉生命将尽。问及当时感受,康老平静地说:“没什么,死就死了。”
直至次日天亮,后勤担架队的两名战友发现了尚有气息的康万合,将他抬下火线,由于左腿伤势过重,需紧急转运。部队随即将其送往南京,医生诊断后建议截肢。但为了保住康万合的腿,部队再次辗转将他转送至武汉,历经160天的精心治疗,康老奇迹般地保住了生命和左腿。康复后,康老拖着不便的腿毅然北上,戍守内蒙古边疆。
岁月抹不平的战友记忆
康万合于1953年入伍,先北上投身抗美援朝战争。面对悬殊的装备差距,康老坦言:“这些仗打得难啊!但我们不怕死。”然而,那些朝夕相处的战友却悉数牺牲。“他们都是一米六多的个子,不胖不瘦,都是方脸的……”回忆至此,老人声音低沉。
朝鲜停战后,康万合随部队转至台州攻打一江山岛,他再次经历了与战友的生死诀别。每当有战友在身边倒下,康老强忍悲痛,边战边泣。因战况危急,他们只能匆匆将遗体拖至一旁暂作掩蔽,便又投身激战。“最难过的是遇到伤得很重、只剩一口气的战友了……我什么都做不了。”康老言语间满是无奈与痛惜。
康老年事已高,虽只依稀记得当年抬他下战场的两位战友中一人名叫赵皮胜(音),却仍清晰记得:“一个家在于寨,一个在老官赵。”他指了指两个方向,回忆道:“他俩人高马大,方脸盘,都是惠民县的战士。”三人并肩历经生死,战友情深似海。可惜到了2023年,那两位曾与他同生共死的战友,终究还是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康万合老人的讲述,字字句句浸透着战场的冰冷与灼热。那刺骨的海水、呼啸的炮弹、倒下的方脸身影,还有身上那道道伤痕,皆是历史烙在个体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而穿透硝烟、跨越生死得以延续的,是战友间那份朴实无华却重逾千钧的情谊。他们的故事,是《英雄之歌》最动人的音符,提醒着我们和平的代价与守护的深意。老兵逐渐凋零,但那些在冰冷海水中凝结、在枪林弹雨中淬炼的战友情,以及他们为家国所付出的一切,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